一个孩子能否成才,和爸爸妈妈有着直接关系。
“优生”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,“差生”也不全是学校培养的。
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,做好家庭教育,比所有都要紧。
伴随的重要程度,就算大家强调一千次、一万次,依旧有父母忽略。
不少人会问:
每天都说陪孩子,可假如我不去赚钱,拿什么养孩子?
比起伴随,有人感觉赚钱更要紧,由于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,弥补缺失的教育。
然而,孩子对于爸爸妈妈教育的渴求,是其他人都比不了的。
孩子的好品质,不是从书上学来的,而是源自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。
孩子的行为习惯,不是老师说了他就会学好,而是根植于日复1日对爸爸妈妈的模仿与学习。
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伴随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奥巴马说过:“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,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爸爸。”
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,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,没缺席过一次女儿的父母会。
伴随孩子确实非常累,也占用了爸爸妈妈大多数的时间与精力,可这难道不是为人爸爸妈妈的责任吗?
再多的资金与物质,也替代不了爸爸妈妈的伴随。
再多的原因与借口,也比不过孩子教育失败的遗憾。
在今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上,董卿说过:
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你选择了赚钱,不去管教孩子,等孩子长大了,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,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。
成长只有一次,教育没办法重来,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。
之前,一对双胞胎被保送清华、中科院读博后,去了工厂陪母亲打工。
双胞胎出身寒门,爸爸妈妈一直打工供孩子念书,可从来没落下过对孩子的教育。
从小开始,两兄弟的生活就跟其他同学无异,不但有爸爸妈妈的督促伴随,报辅导班、增加伙食开支等也会得到满足。
爸爸妈妈优质的伴随和量力而行的付出,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。
有调查显示:
47%的孩子平均天天花1小时阅读,45%的孩子平均天天花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阅读。
孩子目前的阅读时间,好像愈加少了。
不管大家怎么样强调阅读非常重要,不少爸爸妈妈依旧不认可阅读的“功利性”。
确实,比起投入大、见效快的补习班,阅读看着确实是“无用功”。
语文统编教程总主编温儒敏说过:语文高考考试是选拔性考试,以后至少有15%的考生做不完试题。
而这15%的考生最大的一同点,就是不阅读。
高考考试语文命题最明显的变化是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,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。
所有科目都考察阅读水平,“语文为王的年代”已经不是口号,孩子不阅读,中高考考试会非常吃亏。
语文已经成为“拉分王”,阅读成了火烧眉毛的事情。
教育专家觉得,不同学龄期的孩子,有着不同的阅读量需要。
一至小学二年级,每年起码读100万字;
三至小学四年级,每年起码读200万字;
五至小学六年级,每年起码读300万字。
先有阅读,再有学习,然后才会有成绩。
假如孩子只学习教科书,只应对做作业,那样他对世界的认知仅限于方寸之地,他所吸收的常识也仅限于课本常识。
通过大量阅读,涉猎百科,博览群书,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断成长,最后成为强大的自我进步能力。
白岩松有句话说得特别好:“阅读,让我没变成自己讨厌的人。”
如何才能让孩子自信、理性、平和、乐观,“除去念书,别无他法”。
培根说过:“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可以主宰生活。”
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,不只关系到学习成绩,还影响到以后的工作与生活。
巴金先生也说:“孩子的成功教育,从培养好习惯开始。”
孩子成绩的好坏,不只与智商有关,更遭到平常习惯的影响。
好习惯,才是支撑一个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。
培养孩子这5个好习惯,是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应做好的事情。
自觉学习的习惯
先明确需要,让孩子了解如何做才是自觉,做不好会有什么风险。
帮助孩子拟定计划,让孩子依据计划实行学习任务,学得更有条理。
尊师重教的习惯
教育兴国,尊师重教,看重家教,是国家促进孩子进步的最根本需要。
好习惯需要从尊师做起。先尊重老师,然后尊重课堂,尊重常识,尊重我们的将来。
珍惜时间的习惯
孩子之间真的的差距不在于智商,不在于努力程度,而在于时间管理。
鼓励孩子做时间的主人,平常不可以拖拉懒散,学习时要高度集中精神,珍惜时间去学更多常识。
自理生活的习惯
我们的事情自己做,不依靠爸爸妈妈,不依靠老师,就算离开爸爸妈妈也能自理生活。
独立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,适应能力也更强,不管去到哪儿都能表现出色。
认真负责的习惯
做对了要表彰,做错了要批评,必须要让孩子意识到我们的责任,才能掌握承担责任。
放下让孩子做决定,提升孩子的抉择能力,培养责任感,孩子才能茁壮成长。
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:
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,发现走的路线不对,就要准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,
久而久之,一条小路就踩出来了!
家庭教育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,爸爸妈妈的每个选择都在改变孩子生活的道路,请务必慎之又慎,正视家庭教育,看重孩子的成长!